學術視野

奮力開創民族理論研究新局面

——近年來民族理論研究創新發展綜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布:規劃評獎部 發布日期:2023-08-01 閱讀:165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思想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審古今之變、察時代之勢,作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原創性論斷,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民族工作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問題,全面提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要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強基礎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強化智庫建設、人才培養、政策支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不斷完善,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舉旗定向,開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2022年10月17日,北京,金風送爽。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對廣西十年來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指出“這些成績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祖國南疆的成功實踐,是我國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生動縮影”,并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出要求,強調“切實把黨的創新理論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為做好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對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決策部署。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系統總結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基本內涵,強調“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國民族關系總體是和諧的,我國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

——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提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個共同”重要觀點,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要加強民族領域基礎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體系,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強調,“要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入開展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要挖掘、整理、宣傳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總結了新時代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歸納提煉了黨的百年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經驗,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發展內在規律,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民族工作“怎么看”“怎么辦”等重大問題,涵蓋民族工作方方面面,內容十分豐富,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建設的一次重大飛躍,為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古人解讀‘綱舉目張’,釋其意為‘言大小政事,皆無廢墜也’。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把握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民族工作各領域全過程,開創民族工作‘大小政事皆無廢墜’、精耕細作的新境界、新自覺。要從理論上解讀和豐富這一重要思想,在實踐中推進和落實這一重要思想,將二者作為當前民族理論研究和民族工作實踐的重大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郝時遠說。

圍繞主線,基礎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導向更明確

2022年7月12日,烏魯木齊,瓜果飄香。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的第一站,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新疆大學。

在新疆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問題研究”。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強化責任擔當,持續提升研究闡釋能力。

——強化思想引領。國家社科基金、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設立專項課題,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引導學術界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深刻把握重大意義、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中央民族大學舉辦 “新時代民族理論與民族工作”研習班、西南民族大學實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工程”,從理論主題、體系框架、內在邏輯、概念范疇等方面作出系統性學理性闡發。

——重視基礎性問題研究。國家民委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項”課題,選定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等課題,引導學術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中央黨校、北京大學加強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基本概念研究,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共同體思想。

——加強中華民族史研究。黨中央把《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程確定為一項重大任務以來,這一工程先后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國家民委牽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編纂工作,各?。ㄗ灾螀^、直轄市)高位推進史料匯編各分卷編纂工作,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提供重要支撐;中國歷史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蘭州大學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通過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等,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堅持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掌握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

——推進重大現實問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成立中國興邊富民戰略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學成立共同現代化研究院、廣西民族大學成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圍繞共同現代化進程、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等開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設計量表,持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工具的開發與應用,為促進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研究提供了新路徑;新疆大學成立文化潤疆研究中心,新疆師范大學成立文化潤疆研究院,為實施文化潤疆工程、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學術力量;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加強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把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納入學術視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也是深化民族理論研究的‘綱’。研究者們更加注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把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貫徹體現到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中。”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教授麻國慶說。

自信自立,學科學術話語體系更完善

2022年4月25日,北京,萬物生輝。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以我國民族工作實際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建構自主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體系,是黨和國家的要求,是中華民族的期盼,也是理論工作者擔負的崇高使命。

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共同參與、優勢互補,自信自立、守正創新,推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不斷完善。

——強化政策引導。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的意見》,為加快建設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為基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支撐,以相關智庫建設、人才培養、政策支持為保障的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理論研究體系,提供了行動指南。

——創新研究平臺。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在全國遴選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經過嚴格評審,先后確定了兩批研究基地,日前剛剛確定了第二輪28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四部委將齊抓共管,充分發揮基地在決策咨詢、理論創新、學術交流、人才培養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國家民委命名31家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研究攻關。各地方各單位結合實際,開展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各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相繼建立。同時,堅持圍繞主線,突出成果導向,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發揮研究成果評價“指揮棒”作用。

——夯實學科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以民族學為主體,撬動考古學、歷史學、政治學、法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研究,推動相關學科建設;寧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以民族學、社會學為依托,優化學科設置,成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增強中華民族整體性研究;中央民族大學領銜編寫高等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讀本,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編寫校本講義、完善課程體系;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開設以中華民族為主題的通識課等課程;云南大學、蘭州大學在二級學科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

——創新學術研究組織方式。2021年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業務指導單位主辦首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論壇,以會促學、以會促研;暨南大學探索建立更為高效的科研經費分配、資助管理機制,提高經費資助使用效益;內蒙古大學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年度課題申報工作,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增強融通中外的話語能力。學界積極參與國家民委外宣品牌“道中華”建設,用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際傳播特點的語言,闡釋中國的民族理論政策;由中央民族大學主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于2022年創刊,這是首個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研究對象的期刊;各院校和研究機構加強民族理論研究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增強國際學術議題設置能力,中國民族理論、學術思想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在建設現代國家的道路上,中國與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民族學是從西方傳來的學科,但我們不能一直做學生,民族學也有責任為堅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貢獻我們的力量,要在為國家、社會服務的研究實踐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學派。”中央民族大學資深教授楊圣敏說。

服務大局,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

2019年7月16日,呼和浩特,水豐草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大學考察,強調要加強對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護,挖掘弘揚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內涵,激勵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時隔半年,內蒙古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基地成立。3年來,內蒙古大學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和宣傳闡釋工作,為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生態、安全、能源、農畜、開放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成果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堅實支撐。

——資政建言,為中央重大部署獻計出力。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圍繞重大問題展開研究。出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成果選編》和系列叢書,相關著作49本,發表論文485篇。

——深入調研,為地方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東南大學對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呈現和傳播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在湘鄂川黔地區設立工作站,開展田野調查、數據采集、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圖譜繪制等工作,為地方建設注入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覺形象元素提供決策參考;廣西民族大學確定邊疆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扶貧移民搬遷社區等一批固定觀測點持續開展田野調查,聚焦加快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設定研究課題,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性建議。

——宣傳教育,讓黨的創新理論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浙江大學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宣講計劃,靈活運用在線直播、云端連線等方式,面向全國各地高校開展宣講;云南大學實施“理解中國”系列計劃,通過高端學術講壇、社會觀察、調研服務彩云南等8個平臺,近50個子項目,引導青年學生深刻認識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立足邊疆、服務社會;北京大學牽頭承擔中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材《中華民族大團結(供初中使用)》編寫工作,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

——發聲亮劍,以敢于斗爭的精神、善于斗爭的本領主動應戰。針對西方對我涉疆涉藏問題的無理指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新疆大學、暨南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院校的專家挺身而出,舉辦云上邊會、參與世界人權會議,參與撰寫《謊言與真相——新疆教培紀實》《“強迫勞動”還是“追求美好生活”——新疆籍工人內地務工情況調查》《阻礙交易 增加成本 破壞產業鏈——美國涉疆制裁對全球棉花產業鏈的影響》等研究報告,向世界各國陳述事實,做引導國際輿論的可靠排頭兵。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就像陽光、空氣和水,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增進文化認同。廣大學者要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可靠‘智囊團’,在提供智力支持、凝聚思想共識方面發揮作用。”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阿拉坦倉說。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必須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聚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民族理論總結、創新和傳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取得了可喜成績。

新征程上,民族理論研究將堅持守正創新,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譜寫新的時代華章。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