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民族學研究者和人類學者,要邁向田野,更要有家國情懷。”在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麻國慶始終秉持著導師費孝通先生“從實求知”的理念,扎根田野、扎實調查,在人民中獲取知識,用知識造福人民。
麻國慶本科就讀于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讀到費孝通先生的《民族與社會》。作為一個來自內蒙古民族地區的青年,書中關于民族及其發展的思考激發了他濃厚的興趣,此后,他開始接觸民族學、人類學的相關研究,先后考取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碩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在北大讀博期間,麻國慶師從費孝通先生。時值世紀之交,費孝通先生特別關注國內人口較少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提出“小民族、大課題”“小民族、大政策”,并建議國家民委組織有關單位進行調查研究。2000年,麻國慶參與了“中國十萬人口以下少數民族調研團”,負責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的調查工作。在對鄂倫春自治旗7個獵民村的調研中,他看到了狩獵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由生產方式轉變帶來的文化社會失衡等問題。圍繞國內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和出路,針對他們在生產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面臨的社會文化變遷問題,麻國慶延續了費孝通先生“保文化”“保人”的研究思路,他認為:“保文化就是保命,保住人也才會有文化,因為文化是人創造的,它是保命的工具。所以一切要以人為本,才能得到繁榮和發展。”
秉持著這種人文情懷,麻國慶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田野調查時,與當地百姓同吃同住,尊重、學習他們的社會文化和知識體系。“作為一個學者,從實際出發探求知識,是做研究的基礎。做少數民族研究,一定要將心比心,對少數民族要有感情。”正是因為這種真摯的交往,他與少數民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長期扎根田野的一線經歷,讓麻國慶掌握了漢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狀況的一手資料,他將這些鮮活的案例置于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框架下,發表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著有《家與中國社會結構》《走進他者的世界》《永遠的家:傳統慣性與社會結合》《文化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破土而出:流動社會的田野呈現》等多部專著,并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民族研究》等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中、日、英論文一百多篇。
麻國慶多年來致力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與發展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歷史發展變遷的結果,一方面呈現出豐富的歷史與政治遺產,另一方面凝聚著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制度和社會基礎。在總結與回顧這些內容的基礎上,麻國慶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結合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區域研究等多學科視角,撰寫《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十二講》一書,這是他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在書中他細致梳理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學術脈絡、基本內涵與邏輯結構,并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性與區域性、社會與文化、記憶的多層性與公共性等不同理論維度展開討論。
談及如何在現代化道路上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麻國慶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56個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就難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也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一方面要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動各民族共同建設現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要通過推動各民族共同參與現代化建設,增進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牢不可破。”
嘉賓簡介:麻國慶,漢族,內蒙古人,生于1963年9月,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師從費孝通先生?,F為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兼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年國家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2021年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201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民委領軍人才等,2015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連續多年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2013年以來),主持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民族學導論教材編寫首席專家,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讀本》主編。2021年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負責人、2022年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項目負責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與區域發展研究、全球化與跨區域社會體系研究等。著有《家與中國社會結構》《走進他者的世界》《永遠的家:傳統慣性與社會結合》《人類學的全球意識與學術自覺》《文化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破土而出:流動社會的田野呈現》等多部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民族研究》等國內外期刊發表中、日、英論文一百多篇。